首  页   中心简介   中华儒商百家讲坛   《中华儒商》杂志   中华儒商募捐中心   传统文化   儒商理论   儒商实践   儒商人物   资料中心   联系我们
 
  儒商人物篇
现代儒商人物及其经商之道
中国第一慈善家黄如论

他是中国的卡耐基,最慷慨的慈善家。金钱对他来说,仅是抽象的符号。黄如论,这位房地产巨鳄,同样在慈善业开辟着大盘。在这位华侨眼里,慈善是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,是必备的品质与义不容辞的责任。他以达则兼济天下的道德情怀,表达着一位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浓浓赤子心。

黄如论黄涛父子为人低调,不喜张扬。或许,这正是黄氏家族所标榜的“王者之道。

黄如论喜欢大手笔。

在其子黄涛阔大办公室及其套间和外间的秘书室中,随处可见黄如论亲自以大手笔泼墨的横幅,被恭敬地挂在各面墙上。

  这间足有200平方米的办公室,其装修风格也俨然是大手笔的。朝南的墙体全被打掉,代之以整面的玻璃窗。窗前一株异常高大茂盛的滴水观音在春天的空气里正绿得恣意。窗外挤挤挨挨的破旧低矮的民居毫无保留地被收入视野,却也并不影响室内的风度和气势。

  在黄涛身上已看不出明显的闽系商人作派,他讲一口还算纯正的普通话,穿着和工作人员一样的西服式工作套装。斯斯文文,言谈谨慎,低调的行事风格显然也是黄如论的手笔。

  整个空间惟一能让人联想到福建的,是窗前放置的造型别致的全套功夫茶桌椅。

  对于办公桌上方悬挂的黄如论手书“鱼浓于水,爱大于恨;王者之道,教化万方”16个大字草书,黄涛说这是其父在经营过程中领悟到的一种人生态度。

“我觉得‘万方’是指公司的员工,也可以说是社会的各个层面。作为一个公司负责人而言,对待自己的员工需要有容乃大。”在被问及“万方”一词的具体含义时,黄涛沉吟了一下回答。

  传承

  54岁的黄如论两年前就已在考虑退休的事,“我让弟弟和我儿子去做,我不打算做了。”其实黄如论是退而不休,他只是从房地产领域退出来,转而进攻服务领域。

  对于儿子在管理上的表现,黄如论的评价是,“还有欠缺,慢慢学吧。”

  作为家中长子,黄涛从小就被父亲看重,着意培养。但在黄涛的印象中,父亲的威严要多过慈爱。黄涛并不认为父亲对他有专门的训练,“没有刻意的传承。应该说,是我从小耳濡目染,听到和看到他处理各类事情的过程,然后自己从中领会。”

  身为世纪金源公司的总裁,黄涛身上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。他说是否能够接班取决于他的能力,“我父亲寄予了我很多希望,但如果我不行的话,我会主动选择退出这个位置。这个集团也是我父亲的第三个儿子,是我的另一个弟弟,我父亲把几十年的心血都放在这里面,我不能害了它。”

  被员工们唤作“涛总”的黄涛,虽然外表还嫌稚嫩,言谈间其家传的渊源已可感知。

  “我老家福建是理学文化盛行的地方,传统文化在农村根深蒂固。父亲从小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长大的。他相信他事业的成功有一部分得益于儒家文化。有人说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,但其中有些是非常好的,值得借鉴的,比如说尊老爱幼,就是应该被秉承的,不断延续和发展的。”

  黄如论一直很得意于自己的出身,他说他的第12代祖先黄斡是朱熹的大弟子,儒学正宗。儒家倡导的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的中国传统文化,被黄如论奉为圭臬,他表示这句话将作为家族精神“在黄家代代相传”。

取财、散财之道

  做房地产发家的黄如论,每个新项目的运作都是令人惊讶的大手笔。有人说他“每次都像是在赌,但每次他都赢”。

  黄如论对此说法不置可否,他说:“我还是愿意跟着感觉走,眼见为实。来北京时,我开着车在北京转了好几圈,根据《易经》看东、西、南、北,城外、城内的很多地方。到了世纪城那片地时,我的心情非常舒畅,觉得这是块好地,就决定要了那块地。”

  作为商人的黄如论,他觉得自己还是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的,比如他说他从不赚朋友的钱,“在福州,我决定不再做房地产,就算是黄金地段也不做。一块很好的地皮,我200万买进来,又以200万的进价卖给我的朋友。朋友的钱我不赚,做生意有舍才有得。”

  黄如论并不想把钱留给孩子,他曾公开讲过,“钱留给孩子不如造福更多的人更有意义”,黄涛认为“这句话非常好”,“一个企业能否做好,一个人能否成功,靠的是智慧和机会,而非金钱。像比尔·盖茨的微软成长不过十几二十年,从零做到一千多个亿,这就显现了智慧和机遇的力量。”

  黄涛说:“拥有多少财富是没有用的,你需要去创造财富。从一定层面上讲,财富不能换取智慧和机会。做事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积累的经验,仅有财富是不能达成的。”当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,“对个人而言,一个亿跟十个亿没有多大差别,十个亿能吃到的东西,一个亿也同样能吃到。”

  社会责任感

  黄涛办公室的左侧墙上,悬挂着黄如论手书的“知贤善任,见贤思齐”的条幅,落款“赠儿涛”几个字,浓浓父爱溢出纸面,让观者感同身受。

 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的黄涛,对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并不陌生。“以人为本”在现阶段是个泛滥的词,但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,却并不容易。黄如论因此写了这八个字时时加以勉励,可谓用心良苦。

  黄涛认为,“以人为本”是跟企业的发展有密切关联的。

  拿“金源”这样的家族企业来说,最初是作坊式的,后来发展成为企业,再后来就会发展成如何用人,以人为本。“当一个企业遍布中国或者一个省的各个地区时,仅仅依靠家庭的成员是无法控制这个企业的,只能通过不断的创新。”

  “创业初期,生存都会有问题,无暇顾及其他。当公司发展平稳,每年都有利润时,就会考虑到公司的员工。我们制定了很多福利政策,比如分房,副经理以上员工都有房子,对员工进行股份式分红。利用这个模式来推动公司的向心力、凝聚力及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,使员工得到最大的满足。”

  黄涛进一步从“以人为本”引申到“社会责任感”,“当公司的利润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时,我们就会有另外的目标,”黄涛认为,一个有实力的公司,应把更多的视线投注到社会上那些需要扶持、需要帮助的人身上。

  对此,黄涛的解释很实在,他说:“虽然我们没有‘取之于民、用之于民’的这种崇高思想和理念,但是,我们的财富也来源于社会,因此要回报社会。取得财富不能作为一个公司运作的最高目标,它应该有一个更好更高的升华。”

  他强调社会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,而是随着公司的发展,财富的增加,这种责任感才会越来越强。“这需要一个过程,不是开始就能够认知的。”

  父子慈善家

  当被告知在这次的慈善家排行榜上,黄如论仍然是第一名时,黄涛略思索了一下,说:“其实我们不是为了第一名才去做慈善的,但这是有关组织给予我们的一个肯定,很高兴能够获得这个荣誉。”

  黄涛随后强调,“我们不一定非要做第一,我们能做多少,就做多少;能对社会做多大贡献,就做多大贡献;能捐助多少人,就捐助多少人。我们根据自己的实力,只有企业做好了,才能够把这个传统保持下去。”

  “在榜上越靠前,说明我们捐的越多。我们希名次能靠前,这说明我们为社会做的贡献越大。再往深里想,这也说明我们企业经营的越好,这些方面都是能够彼此互证的。”

  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榜单,很好地推动了慈善事业的发展。”黄涛接着认真地说,“建议你们在做榜单的同时,注意保护这些慈善家,保护他们的热情。他们的义举是值得全体企业家共同学习的。”

  黄涛把父亲从事慈善事业所带来的好处归结为两点:“使心态得以平衡”,“有利于公司发展”。

  “以前我们没有做慈善的渠道,主要是通过寺庙向老百姓发放一些现金。”但现在,黄如论的很多捐款也都是随机的、不经意的。“他听说哪个地方出现了危机需要帮助,就马上开支票,一两句话就把事情解决了。”

  黄如论之所以没把捐款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运作,是因为“太忙了”,无暇考虑如何把捐款做成事业的一部分。“我建议父亲建立一个专项基金会,把慈善事业作为一个长远的事业来做。”

  对儿子这项建议,黄如论并没有采纳,他认为他有太多的商业项目要做,因此无暇再分心来成立基金会。“我自己的专长是创造财富,至于做基金会从事公益事业,不是我的专长,所以我采取捐赠,而不是直接成立自己的基金会。”

  黄如论认为一个企业家,如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,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税收,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,“这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贡献、社会责任,甚至也是更大的慈善。”

版权所有:北京大学儒商文化研究中心    通讯地址:中国·北京大学儒商文化研究中心 邮编:100871
办公地址: 北京大学承泽园  电话:86-10-62752471  传真:86-10-62751896  E-mail:rswh@pku.edu.cn 网址:http://pku-rswh.com
声明: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,部分文章来自其他网站。如权利人认为不妥,请来电或来函说明指正。